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题目
衡州般若寺音大师碑铭 中唐 · 张正甫
四言诗 出处:全唐文卷六百十九
天宝三载。观音大师终于衡岳。春秋六十八。僧腊四十八。元和十八年。故大弟子道一之门人曰惟宽怀晖。感尘劫遽迁。塔树已拱。惧绝故老之口。将贻后学之忧。丕若贻谋。思扬祖德。乃列景行。托于废文。彊名无迹。以慰乎罔极之恩。曰自腾演教于此土也。殆将千岁。达摩传心至六叶也。分为二宗。不阶初入。顿入佛惠。曹溪教旨。于是乎传。宏而信之。观音其人也。大师讳怀让京兆杜氏。其先因家安康。即为郡人。髫年俊发。聪悟绝众。偫言所涉。一览无遗。居常而未或好弄。在丑而不可亵近。尝嘿观止水。因而顾影。形仪禺若。宛在镜中。三反厥像。如初沛然。而心乎独得。还步未辍。闻于空中曰。佛法津梁。俟子而大。既应付嘱。尔盍勉之。乃深割爱缘。亟从剃落。以荆土律藏之微密也。大士智京在焉。摄衣从之。既进而仪法峻整。冠于等辈。以嵩岳禅之泉海也。长安长老在焉。稽首咨之。既授记而身心自在。超出尘垢。厌离文字。思会宗元。周法界以冥搜。指曹溪而遐举。能大师方宏法施。学者如归。涉其藩阃者十一二焉。跻其室堂者又十一焉。师以后学弱龄。分为末席。虚中而若无所受。善闭而惟恐有闻。能公异焉。置之座右。会一音。吹万有。衍方寸。弥大千。同焉而交畅。异焉而吻合。同授秘印。目为宗师。乃陟武当。穷栖十霜。朅来衡岳。终焉是托。惟般若圣槩。有观音道场。宴居斯宇。因以为号。或微言析理。辩士顺风而杜其口。或杖屦将撰。山灵借留而规于梦。远自梁益。近从荆吴。云趋景附。风动川至。灵山圣会。今古一时。至矣哉。未始闻也。一公见性同德。宏教钟陵。郁为名家。再扬木铎。而施及宽。继传心灯。共镇国土。乃追琢琬炎。揭于故山。扬其耿光。以示来劫。其受法弟子亦序列于左。式明我教之有开焉。铭曰。
不疾而速,平平南宗。
穷行其教,岳岳让公。
秀发之英,激于童齿。
出尘之像,光于止水。
乃趋律会,仪范孔修
乃探密藏,先觉同求。
曹溪实归,般若观妙。
体是宗极,湛乎反照。
一从委顺,六纪于兹。
教迹未衰,灵峰岿而。
一公丕承,峻其廊庑。
宽晖继起,重规謺矩。
乃扫尘塔,乃植丰碑。
率是教者,兹焉有归。
请观音禅师(一) 北宋 · 陈师道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六七二、《后山居士文集》卷一七
出处有缘,相时而动;
去来无意,以众为心。
公禅师行历诸方,归安一榻。
湛如止水,众至则形;
殷若震雷,物待而发。
惟兹东刹,今号左禅,乃古宿之道场,而昔贤之施会。
异人间出,众志大同。
续圆通之法灯,成先佛之远记。
法施务广,当众建而共持;
祖道大行,复一枝之旁出。
请观音禅师(二) 北宋 · 陈师道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六七二、《后山居士文集》卷一七
知者不说,语言所以为人;
德必有能,住持乃其馀事。
公禅师言未发口,而达者知其有道;
功未见事,而谈者知其有才。
信渊默而雷声,由孝友而成政。
顾兹胜地,宜得异人。
当行,正须无说;
群能效力,不假有为。
愿效至情,同伸劝请。
请观音禅师(三) 北宋 · 陈师道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六七二、《后山居士文集》卷一七
世当末法,方葱岭之西归;
地则左禅,乃福城之东际。
人天合力,缘法同时。
公禅师遍历五宗,顿开千眼。
着衣吃饭,肯学沩山之禅;
得髓与皮,不落少林之句。
十年面壁,未遇知音;
千里同风,是归作者。
无缘处说法,有佛处称尊。
勉徇众心,以成本愿。